老子

laozi-portrait-wp-2-261x300

『無為』實際上是「無天下而為之,即是沒有君主統治的意思,亦即是民主共和

『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關,關令尹喜曰:「子將隱矣,彊為我著書。」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,莫知其所終』〔史記。老子韓非列傳〕

《道德經》一直以來都是分開《道經》與《德經》兩部份。『道』『德』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應該與現今「道德」的組合詞的意義有別。太史公說『老子修道德』,老子所修的「道德」,有必要再作詳細考證。翻檢三代兩漢古籍,包括《尚書》及《史記》本身,再三推敲,才發現『道』『德』兩字的政治含意濃厚。所謂『德』,是指王權,所謂『道』,是指王朝,即天子的命脈。從而展開對《道德經》政治含意的研究,自此,《道德經》的真正解釋,便如庖丁解牛一樣,迎刃而解了。

在研究《道德經》過程中,更意外發現另一位重要人物管仲。最初是了解第50『出生入死』『出』字的意思,發現《管子。白心》篇有『左者出者也,右者入者也,出者而不傷人,入者自傷也』,同時對比中國古代『天道左旋』之說,印證了第31『吉,事尚左』及第79『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』『左』乃順應天道的意思。這樣,發現『出生入死』的真正意思是『順天者昌,逆天者不死則亡』之意,又從《管子。侈靡》篇發現『先人而自後而無以為,仁也』,正與第38『上仁為之而無以為』意思吻合,因而全面性仔細地重閱《管子》多遍,再發現多處《道德經》章節都可以從《管子》中找到相關參考資料,這更肯定《道德經》的政治取向。

發現《道德經》與《管子》的關係後,可以肯定《管子》一書是早於老子時代已經成書,推翻了《管子》是戰國時期偽作之說,亦由此而肯定老子思想是沿於管仲,《管子》之所以成書,是因為是一本治國參考書,為王公子弟所必讀本,亦因此成為周藏室的藏本,老子是因為任職周藏室吏,而有機會飽覽群籍,包括《管子》一書了。

在研究《管子》過程中,找到《管子。心術下》篇說的『凡民之生也,必以正平,所以失之者,必以喜樂哀怒。節怒莫若樂,節樂莫若禮,守禮莫若敬。外敬而內靜者,必反其性。豈無利事哉,我無利心,豈無安處哉?我無安心,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,意然後形,形然後思,思然後知,凡心之形,過知失生。是故內聚以為泉原,泉之不竭,表裡遂通。泉之不涸,四支堅固。能令用之,被服四固。是故聖人一言解之。上察於天,下察於地』,及《管子。內業》篇說的『何謂解之在於心安?我心治,官乃治。我心安,官乃安。治之者心也,安之者心也;心以藏心,心之中又有心焉。彼心之心,音以先言,音然後形,形然後言。言然後使,使然後治。不治必亂,亂乃死。精存自生,其外安榮,內藏以為泉原,浩然和平,以為氣淵。淵之不涸,四體乃固,泉之不竭,九竅遂通,乃能窮天地,被四海。中無惑意,外無邪菑。心全於中,形全於外,不逢天菑,不遇人害,謂之聖人。人能正靜,皮膚裕寬,耳目聰明,筋信而骨強,乃能戴大圜,而履大方。鑒於大清,視於大明。敬慎無忒,日新其德;徧知天下,窮於四極;敬發其充,是謂內得。然而不反,此生之忒』。

以兩段文字對比《道德經》中的『氣』,再用科學角度推敲出第14151621四章,而確定《管子》所說的心以藏心,心之中又有心焉。彼心之心,音以先言,音然後形,形然後言,就是下意識轉成意識的過程,而中國古代所說的『氣』就是下意識訊息,這下意識轉成意識的過程,即是建立邏輯的過程,邏輯建立了便就是新知識,亦即是創意,所以給它定名為「前邏輯思考」。「前邏輯思考」說的確立至關重要,因為可以回應了第1章的『無名,天地之始;有名,萬物之母』中所說的「知識世界」及「知識外世界」的解釋。

「前邏輯思考」的發現,對人類思維來說非常重要,因為這就是建立新知識的方法,不單只做研究工作,創意及藝術同時可派用場,最主要是在面對困局時如何找到突破,以創新思維跳出困境,也即是批判思維。同時,「前邏輯思考」是現今中外學術界從來沒有人提及過,更難得的是,它是2600年前左右的記述。最可堪記的是,不論是《管子》或是《道德經》,都提及到「前邏輯思考」的運用在於照顧社會。

三代時,文字書籍只有統治階層的專有記載工具,《尚書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春秋》、《五典》,是王朝的正統統治專書,《管子》是第一本由官員思想集成的書,也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治國專書。而《道德經》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民間成書。

《道德經》及《管子》是現今唯一講述社會調節的兩本書。《道德經》及《管子》的再發現,不單只是中國古文化的兩項重大發現,而且,重新展視人前的「基本人權」、「權力社會責任」、「權衡輕重」,可以為現今資本主義社會貧窮問題不斷惡化而無從解決的困局中,帶來一陣及時雨,扭轉資本主義極化的惡夢,化解貧窮及不平等問題。老子說『道可道,非常道』,正好為現今社會範式轉移來一個註腳。

老子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全面性的,除以下要點外,可點擊參閱 81章《道德經》確解天之道道法自然雌性領袖本色前邏輯思考不言之教 等各分頁。

 

範式轉移

(道可道,非常道)

《道德經》1章:『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,天地之始,有名,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』

《道德經》1章是說:人類現有社會的生活模式,並非恆常不變。人類現有所認識的知識,也非恆常不變。在人智剛出現,人類剛認識這世界時,原本對這世界是一無認識的,到人類認識了這世界後,便對所有認識的事物定義,建立知識。所以要經常排除固執思想去領悟這世界,當領悟出新事物時,便要依著新方向去擴闊知識空間。人類所認識的世界與還未認識的世界,都是同一個世界。兩者相同本來已是不可思議,還未認識的世界之不可思議便更加不可思議了。不斷去領悟這還未認識的世界,啟發智慧,就是開啟人類幸福的大門。

老子說的『道可道,非常道』,便是現代我們所說的範式轉移。老子當代所面對的問題,是『有為』的帝制出現後,階級不平等導致社會不公,至周朝時不公情況變得越來越壞,社會制度要到改變的時候,需要用創新思維探索新方向,『道法自然』,以公平原則建立新社會。

現今社會,普世間雖然帝制大部分已經不存在,但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模式,崇尚自由,反而加劇貧富懸殊,以金錢衡量,同樣出現階級不平等,導致社會不公,時至今天,不公情況變得越來越壞,社會制度要到改變的時候,也需要用新思維探索新方向,『道法自然』,以公平原則建立新社會。

人類因為對世界認識有局限,所以很難說認識這世界的真理,只能在局限認識中觀察到一些恆常不變的現象而建立共識,這共識可說是人類認識中的『真理』,若這『真理』得到普世的共識,便是『普遍真理』。但當社會以共識生活出現了問題而無法解決,且成為現象時,現存共識便要接受考驗,這時人類便要跳出框框,重新建立一個新共識。現今普世都有自由平等、生存權、解決失業貧窮、社會公平、可持續發展、世界和平等共同願望,這已是基本的共識,亦就是探討社會新方向的共同基礎了。

大同民主

(無為)

『大同』就是超乎尋常之平等的意思,是『象帝之先』的一種史前和諧社會制度。這種制度以民生為重,務使全民皆有所養,而全民皆有所養是和諧社會的先決條件,亦是人人平等的體現。自出現帝制後,階級制度逐漸確立,社會走入不平等時代,剝削與貧窮亦隨之而來。帝制出現後,『大同』埋沒了,所以《禮記。禮運》才說,『今大道既隱』

《道德經》說的『有為』,是指『有天下而為之』,即是帝制,天子把天下據為己有。『無為』是指『無天下而為之』,即民主共和,領袖並不把天下據為己有。老子批判有為的帝制,所以29章說『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不得已』62『故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拱璧,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』,明確指出不再有天子的制度。

古代的『為』字,其中有作為政府運作解,《管子。樞言》說『先王重榮辱,榮辱在為,天下無私愛也,無私憎也,為善者有福,為不善者有禍,禍福在為,故先王重為』,都突出『為』字是經營國家之意。管仲指出人的生存權是天賦,不是因為掌權人憐憫施捨所賜,更不應受到掌權人所剝奪,所以說『天下無私愛也,無私憎也』。掌權人營造環境,讓人民得以生活,只是掌權人應有的社會責任。『天下無私愛也,無私憎也』亦也就是參照天地如何看待萬物的自然觀。

81章說『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』,指出掌權人『以人為本』『為』,不與民爭外,更在於調節社會化解貧富懸殊等極化問題,使社會和諧,所以22章說『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』,所謂『抱一』,便是說掌權人要抱有令社會和諧的態度,作為世間的榜樣,28章說『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』,所謂『無極』,就是社會再沒有貧富懸殊的極化問題。管仲的『以人為本』思想,是前儒家時期更絢爛的中國民間固有文化。老子說『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』,正是繼承管仲這種『以人為本』的人權觀念。

老子提出『無為』,主要是自帝制出現後,經歷三代統治,領袖與人民的關係已經變質,出現了上尊下卑的階級制度,土地及人民變成了王家所擁有的資產,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關係已經蕩然無存,貧富懸殊亦由此而起,更不斷惡化,不單危及社會和諧,且會危及人類發展。老子寫《道德經》,重申人的尊嚴,說『象帝之先』,希望回歸帝制出現前的自由平等公德社會。

知識外世界

(無名)

名,定義的意思。人類出現智慧後,對天地萬物定名及定義,才可以建立溝通的共識,才可以建立溝通的工具,才可以互相溝通。人類出現智慧的初時,對天地萬物都沒有定名定義,這時,可說是人類對天地認識的開始,所以1章說『無名,天地之始』『天地之始』並非指天地或宇宙的起源。而人類逐漸認識天地萬物,建立溝通的共識,給予天地萬物定名定義,所以說『有名,萬物之母』

『無名』可說是人類未知及尚待認識的世界,是無限的。『有名』則是人類已知及已認識的世界,是有限的,這亦是人智的局限。『無名』『有名』都是指向同一個世界,所以說『同出而異名』。人類從『無名』世界不斷領悟,不斷建立新知,擴大『有名』世界的局限,便是40章所說『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』。思考領悟,就是認識世界的『眾妙之門』『無名』就是智慧的泉源。

創意

(有生於無)

『有生於無』中的『有』『無』『有名』『無名』的簡稱,意思是指從『無名』世界中領悟,擴闊『有名』世界,建立新知。與2『有無相生』中的『有』『無』解作『有為』『無為』是兩回事。

『有生於無』出於40章,說『反者,道之動;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』。原意是指春秋末當時社會因封建階級觀念深重,上層剝削低下階層情況嚴重,貧富懸殊加劇,造成民怨極深,任其自然發展,只會惡化引至社會動蕩。當時上層對封建制度習以為常,對世情視而不見。老子要求上層開闊視野,注意低下階層苦況,得出社會新觀念,低下階層生活要是得到照顧,社會才會安穩,所以35章說『執大像,下下往;往而不害,安平泰』

『有生於無』與俗語『無中生有』相近,但『有名生於無名』的意思及意義便清晰很多了。

智慧泉源

(淵兮似萬物之宗)

老子原思想沒有宗教觀,老子思想尊重人人平等自由,不以任何行為規範套在人身上,只以彼此尊重的心,自然形成一套待人接物的態度。

老子說『道沖,而用之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宗』,是說人類應該以自由平等的自然態度思考來作為生活的依歸,以這種態度獨立思考,用於社會的好處是用之不竭的,獨立思考便是老子的宗。同時老子說『行不言之教』,只要求把彼此尊重的一套待人接物態度,融入生活中,以身作則,讓後輩或他人在不知不覺間襲染,把同樣態度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,以身作則便是老子的教。因為有宗,便會有獨尊及排他性,有教,便會有教條及規範,都會妨礙思考,限制了自由。能夠自由地思考,才有望可以破舊立新。

老子重申獨立思考及不言之教,是要讓當時人擺脫以天子為宗以禮教為教的封建制度,擺脫『言有宗,事有君』的奴化思想,找回人的尊嚴。

萬物平等

(玄同)

《道德經》56章說的『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,是謂玄同。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,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,不可得而貴,不可得而賤』,是特別針對當時封建制度的『上尊下卑』絕對階級觀念有感而發。在大自然之下萬物平等,在人類社會,卻因為權力的出現而產生權位,造成上下貴賤之分。

現今雖然進入了民主時代,不過過往帝制所遺留下來的貴賤思想殘餘,仍然嚴重,見於種族歧視、文化歧視、文明歧視、職業歧視、學歷歧視、知識歧視、身份歧視、地位歧視,而最新出現的是競爭力歧視。一切這些歧視的出現,都是對人欠缺一份尊重而起。

世界大同

(小國寡民)

《道德經》80章:『小國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,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,使人復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、美其服、安其居、樂其俗,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』

《道德經》80章是說:讓特權削弱,國與國之間不再兼併。讓市場上不再有謀取十倍百倍暴利的途徑。讓人民可以珍惜生命,不必冒死遠徙他方。讓戰船戰車雖有也再無所用。讓盔甲兵器雖有也再無所陳設。讓歷史再沒有戰爭記錄。讓人民甘於飲食,衣著講究,安居樂業,各從其俗,樂也融融。讓鄰國大家守望相助。讓天下間只有雞鳴犬吠的生活聲音,刀槍交加之聲絕跡於耳。讓人民可以在家鄉終老,到死不用再四處逃難奔波。

『小國寡民』篇所描述的社會,就是人人所渴求的大同世界,亦即是人人自由平等的世界。世界大同,是可以實現的。所謂『大』,是超乎尋常的意思,所謂『同』,就是平等,『大同』就是超乎尋常的平等,亦就是老子所說的『玄同』。人人平等的體現,就是人人都享有與生俱來的生存空間,放諸世界,就是每個民族都享有民族傳統的生存空間。所以,世界大同並不是一個超現實的理想或空想,而是人類的一個實際需要,起碼是一個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。

《禮記。禮運》這樣描述大同,『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』。從現代社會及經濟概念而言,就是有工作能力的人可以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以及家人,力有不逮的、以及沒有工作能力又沒有家庭照顧的人,都由社會完全負責。《道德經》80章說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,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』,調節市場攪活經濟是權力的責任,而在普天一之下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民族都能夠人人安居樂業,風俗習慣都受尊重,便再看不見有發動戰爭的藉口,這正就是老子『以無事取天下』的和平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