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《道德經》

 

很多人覺得《道德經》有很多難明、不合理甚或有矛盾的地方,因而在解釋上便多方遷就。不過,假若相信老子是一位理性的人,這些疑慮便可以全消,因為一切只是理解的問題。事實上,老子只是有自己的一套表達方式而已,所以有些地方會容易令人誤會。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老子的思考速度異常快,甚至超過說話及書寫速度。這樣子,很多時句與句之間一些內容便會省略,或甚至遺漏。閱讀《道德經》時,假若速度與老子思考同步,這些省略或遺漏了的部分,便會重新出現眼前。

33章第一句『知人者智』為例,表面上,都以為是解作『認識人,就是智慧的表現』。事實上,這樣解釋正好與原意相反。只要了解當時的討論背景,以及老子用字的特定意義,便明白到老子的所謂智,是有其局限,『知人者』就是只知人局限所知的一部分,局限以外便就是大自然有待人類認識的其他一切。那麼『知人者智』便就是『只知人而不知天,稱為智』。全句的意思便是『只用局限的人智看世界,是不自然,所得出的結論會是違反自然』。而當時老子所指的局限人智,便就是王道,因為貪婪人性,帝王把天下間土地及人民據為己有。

畢竟,老子的一套獨特表達方式,其實並不獨特。事實上,現今世界亦不算不普遍,有些人會令人感覺到難與溝通,與人交談時,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,就是回答話題時並非直接回答,有時會令人莫名其妙。其實,在他們答問題前,腦袋內已來回了幾個問題對答,結果到開口的時候,已是回答了另一個問題,這些情況是不自知的。

現場報導法或可是一個解救的方法。這方法原本設計用來訓練學生說話流利以及提高寫作能力,但這方法背後的原則,就是希望說話與腦袋運用速度同步。這方法十分簡單,只是要求學生在班上用一分鐘時間,不間斷地描述周圍環境事物,或任何有關的聯想,內容大可隨便,不用有連貫性,唯一條件是說話清楚以及不能間斷。要求不間斷,主要是強迫學生觀察周圍事物,或勾起腦底內任何意念。學生經常訓練,可以理順思維,把很多一閃即過的意念捕捉下來,可以理順以及改善表達能力,同時可以注意細節及擴闊寫作空間。最重要是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觸覺或警覺性。觸覺便就是創意及學習的基礎。

第二,必須特別指出,《道德經》很多看似含混的地方,是因為孔子『智慧出,有大偽』的一套文字兩種語言所致。漢獨尊儒術以後,多個世紀過去了,是難以想像孔子的說話是有另一種含意。譬如『孔曰成仁』,孔子所說的仁,根本與現代所理解的仁慈之仁是兩回事。孔子之仁只是要求學生向天子誠心守禮盡忠,僅此而已。若非看明白《道德經》,是難以還原孔子原意。一套文字兩種語言根本就是濫用人的感情。倒轉過來,只用儒家的一套思想,亦難以看明白《道德經》。

第三,老子遣詞用字精湛,為了要澄清孔子的一套文字兩種語言技倆,同一套文字,便經常出現兩種不同字義,有用來批評孔子,也有用回原意。譬如,全篇《道德經》大部分的智字都是指局限的人智,但27『雖智大迷』卻用回智慧的原意。又如愚字大部分是指自然思想,但38『道之華而愚之始』便用回愚笨之意。又命字大部分是指自然生命,但51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』又轉回孔子的天命說。若不明白這個分別,也是難以看明白《道德經》。

第四,經歷了25個世紀的變遷,有些文字的字義亦已改變,若不還原原來的字義,便又會含糊起來。譬如,學與教兩字,現時普遍的意思是學習和教育。但25個世紀前,所謂學亦只是狹義地指學禮,亦即是『學而時習之』之學,也是『學而優則仕』之學,同樣也是『絕學無憂』之學,所以不明白這個,是難以明白何以會說『絕學無憂』。而當時並未有所謂教育,所謂教,只是當時統治者要人接受統治的方法而已,亦即『五常之教』。所謂教,完全沒有現代教育的含意。

第五,有些文字可有多重詞類用法。如大、小、上、下,通常作形容詞用,但亦可作動詞用。作動詞時,則解作加大提高、減小弱化、領導、低下。又另外,上、下、小,作為名詞時,則解作領導人、下屬、低下階層。『上善若水』的上字,便是領導人的意思,而不是作上等解。

第六,有些文字可有多層的潛義,必須一層一層的發掘意思。如樸字,原意是指樹皮,第一層意思是粗糙簡樸,第二層意思是因為粗糙簡樸而經常為人疏忽,指經常為人疏忽的事物,第三層意思是指經常為人主疏忽的低下階層,第四層意思是指經常為人主疏忽的低下階層社會訊息。《道德經》中,大部分樸字都作低下階層的意思,只有15『敦兮其若樸』用回樸字原意。當時低下階層苦況,竟然忽略到現在。

最後,有些《道德經》重要觀念一早便理解錯誤,最大可能是時代局限。而老子行不言之教,傳媒及文房用具並不發達,訊息傳遞亦並不清楚,誤會便由此而產生。所謂誤解了的重要觀念,便就是『無為』以及『自然』觀念。到了現代民主時代才容易看出來。莊子理解老子所說『自然』為純自然,所以得出『無為』是不為的闡釋。其實戰國時期大部分老子追隨者,都明白老子所說『有為』就是指帝制。列子也用宋逆旅人寓言來說明非帝制及帝制的美惡之別,亦即是2章所說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』。但因為『自然』兩字的誤會,老子追隨者摸不透『無為』之為,其實示意社會仍需要一個政府運作。大自然出現極化,可以自然調節。但人類社會因為人智而出現極化,大自然是無法自然調解,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,必須由人負責運用智慧調節化解,這才是『道法自然』的重點。老子追隨者摸不透『道法自然』,結果都變了復返自然而避世。更不幸的是,在戰國時期,大量無所事事的儒家之徒已充斥社會,微明襲明的條件已經蕩然無存。

漢獨尊儒術後,莊子的逍遙避世思想一直影響到魏晉時期,演變成清談,其實當時,已有人直接提出反帝制思想。在魏晉前,老莊思想都是傾向政治性,魏晉之後,才逐漸形成宗教。道教相傳最早由東漢張陵在四川創立五斗米道開始,現存記錄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像一個政治實體多於是一個宗教組織,可能是張陵參透了《道德經》,希望在四川實現老子『無為而治』理想。及後變成宗教後,清靜無為亦變成了清修,《道德經》的意思亦逐漸模糊。另一方面,帝制亦逐漸鞏固,其後只有改朝換代,人民已再沒有其他選擇,直到清朝滅亡為止。

一直以來,甚少人會把《道德經》與《管子》扯上關係。可能是因為孔子一直貶低管仲的地位,以及儒家不著重經濟,使《管子》一直不受重視,後來還認為《管子》是戰國甚至漢初的著作。事實上,《道德經》與《管子》的關聯性甚大,思想亦一致,《老子。道德經。道法自然》一書亦作詳細論證,認為《管子》在老子之時已經存在,且論證老子說『人之所教』的人應該就是管仲。《道德經》可以說是《管子》的撮要,所以《道德經》才如此簡短,且是重點提要式寫法。

慶幸在解釋《道德經》的同時,重新發掘出《管子》這一本政經鉅著。管仲可以說是一位人道主義的聖人,以及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。《管子》一書,足可以反映出管仲權衡輕重治理齊國之如何高超,除水利工程田土勘察等的硬基建外,還有詳盡社會科學人事管理等的軟基建。這是26世紀前的事,全本《管子》所反映出來的便就是仁。

畢竟,老子在管仲的基礎上,更完全跳出有而為制度,邁向全面性無而為。無為而治的最終目標,是剷除任何統治及特權思想,回復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存權利。更且,老子更由管仲的社會和諧理念,再提升一級,加強環保意識,至萬物和諧。

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。以其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』〔道34〕。

老子的偉大,不只在於是他寫《道德經》,而在於他在25個世紀前,已洞悉一切。解除文字障後,可以發覺老子的思想,便就是現今世界所追求的核心價值觀。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惡化,環境嚴重受傷,經濟不知出路,《道德經》更可以為現今社會走出經濟困境提供方向。

經濟並非只是純粹講賺求金錢,而是講求為眾人謀取生活。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功能,原意是希望藉著市場運作,帶來全國勞動人口的勞動機會,使人人可以自食其力,而且勞動回報是應該足以讓所有人可以過合理的生活。亦即是說,亞當斯密心目中的自由市場功能,原意在於帶來全民就業,亞當斯密所說的『國家』是一個全民的概念《原富論》餘下談及價格及市場運作等,只是技術問題而已,目的也是在於如何為社會帶來整體增益。

《原富論》在序論及全書設計中第一句便說,『每一個國家每年全民的總勞動,所得到的總回報,可足以用作支付全民每年一切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。這些必需品和便利品,或是本國自己生產,或是從外國進口』。

可惜亞當斯密計算有誤,沒有把極化發展計算在內。狄更斯的世界已經過去,但問題卻一直遺留到現在。極化發展正是現今世界經濟只著重自由所引出的漏洞。《道德經》指出物極必反,出現極化便必須扭轉極化,重回和諧。《道德經》最重要還是指出一切是人的責任負責改變,不是交由甚麼神明作主。

『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,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』〔道52〕。

《道德經》仍然可以有望為世界帶回社會和諧。只要人類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及有能力扭轉這日益惡化的趨勢,便不用像霍金先生說要到另一個星球生活。誠然,到底到第二個星球生活,人類延續生命的意義何在呢?到底毀滅一個星球後又到第二個,人類延續生命的意義何在呢?到底人類這樣延續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呢?到底知道錯誤而不馬上糾正,反而要逃避的意義何在呢?人類生存在世上已知有數十萬年歷史,若然兩百年後便要消失在自己手上,難道這不可恥嗎?

『執大象,下下往;往而不害,安平泰』〔道35〕。

《道德經》並不是要求人再守甚麼規範。老子思想並不是宗教,老子只是希望人類好好生活,只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尊重,只希望人看一看社會低下階層發生甚麼事,希望人開放思想找出新方向來解決問題,僅此而已。唯一要求便是遵守自然之道,尊重平等自由,使社會回復和諧,這應該是現今世界的共識吧!

道字只是一個普通名詞,並不神秘也不形而上。25章定義了道就是服膺自然之道,道的意義才變得具體。《道德經》並不是說道神秘地為人類供給一切,而是說人類要不斷拓闊知識領域運用智慧去面對新環境解決問題。這便是道之大,其實即是指人類思考能力之大。

《道德經》22『曲則全』76『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』52『見小曰明,守柔曰強』,都不斷重覆一個訊息,就是柔弱才能變,變才能生。所謂變,並不在於個人改變自己來逆境求存,而是社會出現大現象時,應該由根本入手去改變社會扭轉局勢,莊子說,『相呴以溼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』

《道德經》強調四個要點,可以達至社會和諧甚至世界和平,1)自由平等權利,2)權力社會責任,3)前邏輯思考,及4)陰陽調和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用智慧去解決社會問題。《老子。道德經。道法自然》一書會在道德、經濟、政治、教育等範疇再作討論,特別是重申權力社會責任及陰陽調和對社會之重要。這些概念並不新,只是遺忘了兩千多年而已。

所有論據都廣泛得到三代、先秦及兩漢典籍的內容支持。包括儒家的《五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荀子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大戴禮記》,以及道家法家等自然派的《管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韓非子》、《商君書》等。至於《孟子》,雖份屬儒家,但實際上更為靠向自然派,此所以在秦漢時期,孟子仍給儒家視為異端,直到宋代才得以平反。而且,亦也是《孟子》啟發宋儒的新思維,創出新儒家。可惜因為宋儒秉承孔子『克己復禮為仁』,已經無法可以認識《孟子》所申述權力社會責任之『仁』了。詳情請參看《道之華而愚之始》一書。老子說『以智治國,國之賊』『道之華而愚之始』,當明白老子要說些甚麼後,亦十分慨嘆,其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,都給老子說中了。

今次《道德經》的確解,除了引用了大量典籍作支持外,主要還在於與歷史背景及文化背景吻合,全部81章解釋完整清晰,所交代《道德經》要旨亦一樣完整清晰。最重要更是《道德經》所帶來的訊息,有助解決現今世界的道德問題。

『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;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』〔道81

孔子說過『六十而耳順』,那一年是公元前491年,當時孔子正在周游列國途中,這一年孔子亦沒有甚麼不尋常事記載。孔子耳順,只說明即是沒有人再與他爭吵,可能老子就是在這一年退休西去,不再與孔子爭論。《道德經》已知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受關尹子之邀而寫成。那麼2010年,就是《道德經》成書2500周年紀念。

『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』〔道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