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聖外王

 

內聖外王』,是各方平心靜氣細心思考,以人為本建立共識,找出一個全人類和平共處的方法。

語出莊子

內聖外王』一詞最早見於道家《莊子。天下》,『是故內聖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發,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,以自為方』內聖外王』後來被儒家所繼承,成為儒家觀點,含義指的是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。事實上,現經考證後,戰國道家與儒家是對立的,莊子的政治思想與取向,與儒家迥異,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。儒家根本不明白其中聖』字與王』字作何解釋。

儒家僭用

儒家僭用後,內聖』即將道藏於內心自然無為,外王』即將道顯示於外而推行王道。內聖外王』意謂內有聖人之德而外施王者之政,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。其中,內聖』是基礎,外王』則是目的。事實上,孔子並沒有明確提出內聖外王』這一概念,但孔子在《大學》說『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』,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,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,說法與內聖外王』互相吻合,三大綱領中的『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』八個條目,被視為實現儒家『內聖外王』的途徑,其中『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』視為內聖之業,而『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』則視為外王之業。內聖外王』這一儒家思想,對中國的政治、倫理、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。儒家內聖外王』理論形成與歷史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:宋代改革派與功利派階段,明代心學與實學階段,清代提倡實學階段,清末在歐洲列強的打擊下出現洋務派與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階段,以及民國時期三民主義、當代新儒家文化現象出現階段。

儒家當道後,『內聖外王』出現了誤解,變成一種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,強調個人在既定社會體制下的自身修行,不對外部社會制度有所訴求,不求制度的建設與改善,只要求完善自我的精神層次,而不要求外部制度對肉身的保障。與西方民主、憲政、自由主義制度相比,內聖外王』通過內修的濟世功用,以實現個人理想來達至普濟社會,進而達到王道社會這一中國傳統政治理想。在中國封建社會中,由於專制皇權導致人治,使法治不彰,加上觀念上缺少分權制衡思想,以及社會制度建構的非正義性,導致內聖外王』實施起來比較困難,常常出現內聖不外王,外王不內聖』的局面,是一種政道有餘但治道不足的表現。

其實,春秋戰國道家思想以人為本,與儒家思想以君為本,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。道家以人為本的王』,與儒家以君為本的王』,完全是兩回事。宋後儒家的所謂內聖外王』,根本就是『克己復禮的加強版,使思想桎梏更為牢化。孔子思想之所謂王道,正正就是要維護宋後儒家所批判的封建社會專制皇權。宋後儒家本著『以人為本』的態度,根本是無法揣摩以君為本的原孔子思想,宋後儒家思想之嚴重扭曲,可見一斑。事實上,莊子內聖外王』是這意思嗎?

莊子原文

『天下大亂,賢聖不明,道德不一,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。譬如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,不能相通。猶百家眾技也,皆有所長,時有所用。雖然,不該不遍,一曲之士也。判天地之美,析萬物之理,察古人之全,寡能備於天地之美,稱神明之容。是故內聖,外王之道。闇而不明,鬱而不發,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,悲夫!百家往而不反,必不合矣。後世之學者,不幸不見天地之純,古人之大體,道術將為天下裂』〔莊子。天下〕

按《莊子。天下》篇的原文文理,『內聖外王』根本是一個統一觀念而不是兩個觀念,原文若適當標點,應是『是故內聖,外王之道』,意思即是『內聖』『外王』之道。否則,若按現時的標點和文理理解,則會變成把『是故內聖外王之道』解釋作『闇而不明,鬱而不發,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』,這意思是完全扭曲及令人不明所以。『是故內聖,外王之道』亦即是老子所說的『而王居,其一焉』〔道25

莊子原意

『是故內聖,外王之道』一語之前的『天下大亂,賢聖不明,道德不一,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。譬如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,不能相通』,是指當時天下人不能『致虛極,守靜篤』靜心聆聽各方的說話,只有堅持己見。『判天地之美,析萬物之理,察古人之全,寡能備於天地之美,稱神明之容』,是指出各方若能『致虛極,守靜篤』靜心聆聽各方說話,方能彼此都知道人家之長自己之短,這便是莊子所說的『內聖』,從而達至共識使天下融和,那便是莊子所說的『外王』了。『是故內聖,外王之道』之後的『闇而不明,鬱而不發,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,悲夫』,是莊子哀嘆各持己見的可悲。『百家往而不反,必不合矣。後世之學者,不幸不見天地之純,古人之大體,道術將為天下裂』,莊子更哀嘆當時天下人各持己見,必會招致社會分裂,禍延後代。

在當時,莊子應該並非堅持己見逍遙不為,只能說是儒家引起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已開始惡化,只有消極對抗。同時,孟子也看出有而為制度之弊,所以說『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』〔孟子。盡心下〕,這說法根本已經是違背了儒家所推崇的禮,但孟子認為國家安定,的確是需要一個管治架構來營運,同時說『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』,若按辦事能力而可以各居其位,社會亦可以運作順暢,所以才回歸到有而為制度去。莊子和孟子都看見有而為制度之害,若道家和儒家都能放開成見,找出以民為本的共識,便可以意見融和,找出化解極化之道的同時,又可以保存國家管治架構,這亦正正就是老子『無為』的真正意思。事實上,民間各家分裂,鷸蚌相爭,只有漁人得利。莊子亦不幸而言中,中國亦因此而受害了兩千多年。

真正理解到『內聖外王』的原意後,發覺仍可運用於現今世紀,各方各國要是能夠『內聖』,各方各國能夠平心靜氣,共同認識到『以人為本』,便可以『外王』,建立和平的共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