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人為本

 

『以人為本』,就是以人的生命為本位,推而廣之,亦就是以人類的生存為本位。

『以人為本』一詞出自《管子》一書。《管子。霸言》篇說『堯舜之人,非生而理也。桀紂之人,非生而亂也,故理亂在上也。夫霸王之所始也,以人為本,本理則國固,本亂則國危;故上明則下敬,政平則人安;士教和,則兵勝敵。使能則百事理,親仁則上不危,任賢則諸侯服』

管仲提出統治階層要有其權力社會責任,要『以人為本』,照顧民生,間接反映出時至春秋中葉諸侯相爭,已經弄至民不聊生,老弱餓死於路旁已時有所見。事實上,全本《管子》都是講『以人為本』的具體治國安民施政政策和方針。

《管子。五行》篇說『一者本也,二者器也,三者充也。治者四也,教者五也,守者六也,立者七也,前者八也,終者九也,十者然後具五官於六府也,五聲於六律也』

其中所謂『五官於六府』,意思是官員發揮他們職位上的功能,所謂『五聲於六律』,意思是政府上下層能夠互相配合施政。具備管仲的施政十要,『以人為本』的政府施政功能才會發揮。施政十要以前三點『一者本也,二者器也,三者充也』最為重要。一是『以人為本』,二是建立社會大器,三是充氣調和社會,所謂『充氣』,便是吸收社會訊息作深層次思考,也就是《道德經》所說『道沖,用之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中』。在26個世紀前,這種『以人為本』的施政理念,可說是超越時代。

可惜時至老子,『以人為本』的施政理念已在統治階層思想中蕩然無存。以人為本』這句話,本來就已反映出有而為封建帝制下的社會不公,只是在不公中,仍然強調統治階層還應尊重人的生存權。老子說『道生一』,把以人為本』提升,認為人的生存權是大自然所付予,本來就有。老子說『道之生,德之貴,莫之命而常自然』,再強調大自然付予人的生存權,領袖有其責任於以保障,這便是德之可貴,一切都是自然,並非所謂天命。

42章說『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』,正是複述《管子。五行》『一者本也,二者器也,三者充也』的關係。道生本,本生器,器生充,充生萬物。道法自然『以人為本』『以人為本』才會注視到低下階層苦況,才會注視到社會上『萬物負陰而抱陽』『沖氣以為和』才能『樸散則為器』『樸散則為器』萬物才得以生存。這裡所謂『樸』,就是指統治階層『視之不見』『聽之不聞』的低下階層。此所以42章接續再說『人之所惡,唯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,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』,勸告當時有而為制度的統治階層要尊重這自然道德,同時在39章,亦早已表述統治階層要『以人為本』,說『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,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,此非以賤為本邪?非乎?』可見當時侵蝕低下階層最厲害的,就是封建禮制的統治階層。

《說文解字》說『政,正也』,又說『正,是也,从止,一以止』『一』在上為天,即是以天之道施政,對每一個人都公平看待,從而使人民追隨不會離去。古代人民是用腳來投票,在於現代,施政不公,人民便會有離心。此所以《道德經》57章說『以正治國』。如何知道施政有問題呢?《道德經》58章說『孰知其極?其無正』,社會上出極端貧富懸殊,便反影出施政不公,換句話說,如何知道施政不公,就是社會上出極端貧富懸殊。

時至今天,雖然帝制已成過去,但再沒有了『以人為本』的權力社會責任理念,沒有『沖氣以為和』『樸散則為器』的施政措施,貧富懸殊的社會極化現象是永遠無法解決。政府的責任是滅貧而不是扶貧,社會沒有貧窮才會安定繁榮。